北京师范大学论坛|北师大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6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推荐] 道行天下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9-3-2 09: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追利逐欲是人类出自动物界的本能,但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熙熙攘攘争来往,风风火火见兴亡。其中有求其长远者,产生了思想,进而对因果系统进行了探索,开始关注道的存在。

【材不堪负者,覆】从古至今,面对成功,许多人为之渴求、为之奋斗。与己,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砥砺成才;对外,在名利场上,进行生死角逐、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翻云覆雨、投机取巧来获取荣华富贵、功名利禄。
但人到终老再回首,曲终人散何所留?能够了却家国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又有几人?并且,一夜暴富的身价百倍和凭借某种手段和机遇的青云直上,并不是真正的成功者,因为他们尚不具备掌握成功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如果立身方法不对或操作不当,既得的利益往往意味着即将更大的失去和悔憾,甚至成为身败名裂的诱因,历史和现实中“身死国灭”、“可怜四世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以及“愿世世勿生帝王家”之类的变故,正因此而不断演绎,人生的所有作为,最后还是要自己买单。
【真正的成功者】,是英雄的代名词,他们成功的荣耀和成功背后的故事,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经典和永恒。要成为这样的英雄,当如曹操青梅煮酒所论“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具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圆润穷通之能,负载经天纬地之才华,方能建立不世之功业。有人说,我只是个小百姓,英雄离我太遥远。其实,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立下志向,谁都可以最终成为英雄。并且,国人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英雄崇拜,才能挺起一个民族强盛的脊梁。而伶人误国丧身、娱乐误国丧身、腐败误国丧身、浮躁务虚误国丧身、靡靡色情误国丧身,在历史上都已有前车之辙,我辈岂能麻醉沉溺其间而重蹈?“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坚持修身明道,挖潜增效,增益己所不能,有朝一日,你,也是英雄!
【真知造就人才】那么,有没有一本著作,像传说中的《黄石兵经》那样,能使张良从芸芸众生中成长为一个英雄?有没有一种理论,尽管洪荒万古、大千纷纭,却彰示了世界变化的根本而成为颠仆不灭的永恒?本章所讨论的话题,就是怎样在对这种真知的追求中获得成功、以及在成功的过程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英雄。  
【思辨】:《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早在三千年前就曾笑谈天下,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社会发展到如今,更是繁华浮眼三千丈,沉舟侧畔千帆竞。难不成这变幻无穷的浮华,就是永恒的过程和表象?那么,谁又能身历夏火冬雪、春华秋实,心潜史海沧桑、沉浮成败,用智慧之目看破这万丈红尘、感悟出人间正道而超脱这种沉沦呢?
昔日佛家达摩,奔波万里、跑到嵩山来面壁十年,可曾超脱了沉沦、悟出了什么叫永恒?若是佛理的光大,为什么还要在壁上留下自己的的幻影来替代生命?难道永恒就在于以肉体的消亡来对佛法进行的验证?从古至今,无数帝王将相带领治下的人民成就丰功伟业,渴求名垂青史,甚至有人追求长生不老,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又有谁得到了永恒的存在?只有等待着他们普渡的芸芸众生,在一代代生生不息中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他们不懂佛法和治国、却以自身的勤奋劳作和繁衍彰示着这世界发展的永恒,成为了历史的创造者。永恒,莫非就体现在这种对理想的追逐之中?
【唯道永恒】  诸子百家、众多教义、古今中外的文典中,谁能以一论济人生而安天下?是专为封建帝制而生存的孔孟之道、以智勇胜天下的兵家和变幻莫测的鬼谷纵横之术、严刑苛法的旬韩之说、遁世自修的老庄哲学、自觉渡人的阿弥陀佛、以上帝和救世主自居的耶稣、洁身自律劝人向善的一些经文……历史浪淘沙,已昭告我们:都不是。尽管其中都有一些优秀的成分,却没有哪种学说被人们信奉之后,世界就此变的太平和繁荣了。只有突破各家局限,纵揽古今文明,我们才能发现一种大智慧的存在:【所有生命都是过程,每种存在都有因果】。每个人的匆匆一生,在对荣花富贵、功名利禄、成败得失的追逐过程中,无论什么档次的吃喝拉洒穿住行,维持的只是生命。而生命如同那七彩的泡沫,再高贵也是不能超越的、再富有也有被耗尽的时候、再瞻前顾后也不会不朽……所有的这一切努力,除了能满足自以为是的目标,安慰自我、放纵人生之外,留下了更多善善恶恶的故事,之后风吹云散艳阳天,对于永恒却毫无意义。拥有着智慧的人尚且如此,其他深陷食物链中的生物更是为吃而生,因被吃而死,成就了下一种形式的延续,在消长中成为彼此的因果而衍生着世间的万事万物。“死而不亡者,寿”,世界上只有一种永恒,那就是自始至终在宇宙间以各种各样形式呈现着、却本质未变的发展规律,《道德经》称它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变幻的表象下蕴藏着的才是永恒的真理
所以,只有透过种种表象,才能探索真理的轨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于对这种永恒大道的追求和认知过程中,感悟出世界变化的这种至真至纯的存在形式,并顺应潮流、根据这种至真至纯的变化设计自我的人生方圆,才能突破个体的局限、升华自我,获取超越自我能力的成功,成就其家国天下的情怀。达不到这种人生境界,再高的智商和才华,也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折腾的再大,也仅多成就一段浮眼烟云罢了。
【浮云遮望眼】但许多人毕其一生,也没有认识到这么一种境界,因为生存本身就需要许多能力和智慧去竞胜和趋避,在他们眼中,社会处处是名利场,人生永远是角斗士。他们就在这种博取沉浮中挣扎到老、而妨碍了自己眼界的发展,在以自我认知所编织的网中去追求所谓的成功而自谋一生。待经历过一遍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即将明白这个世界是什么的时候,却已垂垂老矣,失去了开拓创新的能力。殊不知大千世界的兴衰灭亡、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看似旦夕难测,其实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只不过一般人总是沉浸于其过程对自身影响的感受中,难以总揽全局、深究根源而已。如果用心观察和总结就会发现:所有人事物理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却是通过许多事件中相同或相类似的偶遇性的结局来被认知的。而看似不可琢磨的现状改变,却遵循着深层次的因果来变化,是这种事物与其他事件间的某种关系的改变造成的。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到底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世界变化的规律】  有史以来,人类就不断地探讨这个问题,其中有两本古代文献至今仍有道理。第一本就是拥有着贯通天地变化的大智慧的《易经》,演绎成现代语言的《易经》认为:每种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有它的因果和过程,也都要成为其它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每个事物自身的得失损益、兴衰存亡,都要导致其它事物在不同环节上的不同改变。宇宙万物之间,或为直接因果、或为间接的影响生克,却织就了一张永恒的、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着的大网。这张网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运作着,这种运作规律就叫“道”(食物链、血缘近亲链、利害生克链等条理关系只是其中的一条条线而已,无法与道相提并论)。道的存在是永恒的,其间天地万物的变化都要因之而兴衰往复。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了这个世界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永久性。  
与《易经》同究一理,同是研究世间万物变化根源的《道德经》也认为:尽管世界万象纷纭、无穷无尽,但具体到每种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物”“势”四个因素,都需要“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这是什么意思呢?  
【道生万物】要生存于这个世界,首先就要了解这个世界。首先,世界是什么?世界不仅仅是指人处身的空间环境,它包括宇宙内已观察到的、和目前尚未观察到的宏观和微观的物质性领域、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间和时间在内。它运行的规律被《道德经》称为“道”,并且认为这种规律先于天地而存在,纳万物于浑然一局,成就了一个具有着无限生机的大环境,它的发展变化,便成了万物产生的先决条件和发展运行时所要遵循的兴衰框架和存在秩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万物要发展,还需要存在着生机的空间(这种特定的“无”),这种有生机的空间就是道的布局。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的解释,这里的一就是道拥有的生机,二是禀生机而产生的阴阳,三是阴阳交合后的传承,传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嬗变成就万物。万物产生之后,各自既按本性发展着,又与周围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磨合,最后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存的契约。这一论点从《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自然的精髓就是天下万物都可以根据四时的变化而兴衰,在其间共存共生、和谐发展,所以,道存在于世界上的体现,就是万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共存、互为依存和生克的契约。
【大道无形】道既然是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的事物间共同发展的一种契约,自然就会随着不同的相遇之物的不同时期、不同关系的情况的改变而变动不居,因此说“道可道,非常道”,不能简单具体遵循着某一原则(“道随时迁,唯变为要”),却又无处无时不在,并不是不存在的虚无或人为臆断的规则,它确实存在于事物之间,保障着相互间各自的发展和繁衍,无视道的存在,就会被踢出自己的生存圈而失去生机。
【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是片面的】  在“合于道”这个大的生存环境机制中,所有适宜生发的事物之间,即因不同的天性生克和因发展需求导致的利益纷争等原因而相互精励和促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生灭替演,从而构成了每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因和相克关系;又因渊源出处的近同和因相同或相近的需求和利益关系而互相依持,以强弱亲疏来决定主次而维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兴衰,进而成就了每种事物生长的顺因和相生关系。这样,虽然生克损益之间错综纠合,却因为其中的每种事物都受着道的制约,从而总体上构成一个此消彼长、互为依存、因果相化、损益相当的动态平衡网。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综合了其内因、外因的力量对比,或阳主阴从、或阴主阳从,但最终都会经过一个由阴阳对立冲突走向协调平衡的过程,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能象西方学者所抱持的观点那样,只强调反因和片面地根据具体事物形态的消亡方式(这只是一种势的影响),便把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看成是优胜劣汰式的、所谓“丛林法则”进化公式。照他们的说法,最终统治这个地球的应该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性的恐龙级的掠夺者,至少也是大型的猫科动物,绝非尖牙利爪厚甲毒螯一样也没占、且软弱无力的人类。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结局,是因为人拥有了能够明道和用道的智慧,所以,是否能够顺道而行,才是这个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
【澄清】现代的西方学者认为:生物的基因突变造成的物种变异是随机的,其中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去,并且在以后的发展竞争中,强胜弱,优胜劣,从而引起所谓的进化(这种进化并不是指单个物种的某种性质一代比一代更高级,或者说只要两种优秀基因的组合就能生出更优秀的物种,因为这个新物种不见得能更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这只是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层面去解释了世界的发展变化。所以说,“适应才是生存的第一要素”,这种适应环境和形势变化的说法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并无冲突;但每当大环境发生改变时,高等的、强大的生物往往首当其冲被灭绝,低级的、但繁衍生存能力强(更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反而幸存下来的事例却有很多。这一现象明显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观点相悖,却仍然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致。所以,无论是正常或异常的改变,从哲学的高度来讲,比较周全的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才是决定着这个世界发展变化方向的真正原因:无道,则难有兴发的生机;得道,不以德为桥梁,则难以获得广求和发展的条件;有道德无物我,则难以形成基础;有道德物无势,则难获得资助、无法满足以后发展变化的需求;只有道德物势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这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其中的每种事物都在大道自身运行变化的影响下,利生损克则势盛而兴旺,利克损生则运弱而趋削。事物的运行一旦超越这种制衡的范围走向极限,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就会受到周围环境中诸多因素的消减和制约,使得万物虽时常有“过”或“不及”的运行,但都受到大道“损有余而旺不足”的调节。  
正是大道的这种调剂功能的存在,在这个总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成就另一种格局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势力或损或益来弥补这种失衡。这时候便形成了新生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即所谓的“道生之”。虽然这种规律是任何人事万物都不能违背的,但正如《易经.乾卦》所言“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具有着能动性的我们人类可以努力通过自身的改变或者改变生存环境,去超越和突破原我,使自己更合于道,争取到更多的优势。【人具有主动性,所以能改变自己和世界。】  
【德即互惠】是在道的平衡出现某种空缺之后,其间因适应填补这种失衡而兴发的两种相存需求和补济关系的因素(《易经》称这种性质相反却又依存互补的因素为“阴”、“阳”,也可以存在于两种具体的物体上,如雌雄、男女、精子卵子等),乘机创造相互交好和融纳的有利条件,“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了更利于结合沟通和以后的生存发展,彼此双方之间产生的一种双向适应性。  
【物即是本我】这两个相存需求和补济关系的因素在德积充分、良好的气氛已经形成,机缘条件成熟时,相融汇为一体,形成的一个新生事物雏形,这就是“物”的初成。从此有了变化的中心和存在的价值,初始之际,因其应道德而生、虽力尚弱但具备生机、前途光明,“屯,君子以经纶”,可以通过学习、挖潜,强化和丰富自己,并追求更大的发展。  
【势决定了变化的多样性】  当然,能够符合道德、应其运而兴的新生事物,往往并非单个或一种,只要占据了一定的生机,不管好坏善恶、每一个生命体都会彰显自己生的权力和力量,所以,自然界才会优劣良莠并存。并且,在每个新生事物形成前的先天环境中,都已经存在着许多对它的生长或有害或有利的事物,竞争和适应是难免的,从而使每个事物在形成前后的整个生灭过程中,都要主动或被迫地受到周围或敌或友的事物对它形成各种各样的、或有害(相克)或有利(相生)的影响,进而对它的生成和发展造成损益和改变,这就是势。尽管每种事物本身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属性,但都会因为势的不同影响而改变,从而使最初差异不大的事物,因为它们存身环境中所遭遇势的不同,在运行方式上、形态以及性质上引起变化,最后演绎成千差万别的形式和结局,进而又因性质和需求的异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而缤纷相呈、明灭衍生。这样,就从起初简单相似的原始细胞,形成了如今繁华的世界。  
【明晰】 这里往往产生一个争论点:道和势都对事物的生存发展产生着影响和改变,那么,道和势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定义上看,势是某种对事物的生存发展产生生克影响的具体外力,这种外力或来自单个事物或者来自某些群体,而不能对其产生生克影响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非势。道却是势与非势的总体汇合形成的一种影响,非势虽不能直接对事物产生影响,但可以通过对其它势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事物的运行。所以,道的影响,比势的作用更全面,在物势双方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势只能单纯地对物产生相生或者相克的影响,是不可能改变的。而道却可以因为自身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事物周围环境中势的分配和布局,使其对事物发展的利弊影响发生转化,甚至使事物丧失生机,从而决定着事物的生死存亡,而势只能单纯性地影响事物的兴衰,虽然也可能决定事物的存亡,但是如果不借助第三种条件的作用,就难以有生克之间的转化,这一点是势所不能及的。所以说【道是大局,道生之;势是外力,势成之】。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成就影响的,只有顺道、修德、强物、化势,才能引领未来。  
【内因】  不但整个世界的发展处在一种相互牵制、相对均衡的动态平衡网中,具体到其中的每个事物,它的内部也都是“负阴抱阳,阴阳相冲结成一气、和为一体”,形成一个阴阳统一、对等的调和物。并且这个调和态会因外部势的影响而不断地改变,形成一个与外部相协调、内部保持相对和谐稳定的动态矛盾平衡态。平衡使事物尽量维持现状原态,动态使其日益日新,形成了持续发展的流变性和从新生到衰亡的生命历程。一个事物存活时间(即寿命)的长短,首先取决于这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亲和力的强弱。当双方的需求性由强到弱、趋向饱和时,矛盾双方将会由一致对外来摄取相生势力的能量而自养、和共同抵御相克势力的负面影响而自固呈现出的双向适应性、亲和性,随着各自独自性的显化和需求性的转弱向双方的差异性和对立斗争性转化,直至分裂。从而使事物本身呈现出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和垂死期四个变化阶段,《易经》称其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其中少阳(阴极一阳生为少阳)正值力量弱小和需求旺盛期,可因之对其发展进行启蒙和控制;太阳因其力量极盛,则只能利用或回避,很难对其改变;少阴(阳极一阴生为少阴)虽其力量强盛,但已有衰退之因,可诱而纵之;太阴已趋于完结,可以坐待其亡、准备收拾残局。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内因,所以,人对待事理的方法,要在深入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情形后正确运用,因时事而化,不可一味地去逃避或打破。  
【外因的作用】  其次,能够对一个事物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的,便是分布于它周围的势的作用了(外因)。因为尽管事物内部的两种组合因素的亲和力的强弱决定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寿命,但当它受到外界势的强烈的异化影响,造成内部两种因素的力量不均衡超过了它们的亲和力所能承受的度时,事物内部现有的和谐关系就会出现动荡、甚至破裂,事态就会摈弃旧的组合,接纳新的因素而重新组合,直到形成另一种新的平衡态为止,从而使新旧事物发生更替。所以说,同一种事物中,其个体发展结果,会因外部势的影响不同而不同,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是这个道理。势的不同影响,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可造成这样几种结果:可能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事物性态最难改变的时候,因外界相克势力的过分强大而被迫早衰、瓦解和消亡,更不要说其它时期了;或者是相克势力不足以破坏事物内部双方的亲和力、反而缓化了它们各自独立和转向双方对立的历程,使事物在抵御外侮时,被迫产生更大的亲和力而生存更长久、甚至引发物种进化;可能因相生势力太小、不足以维持其发展的需求,反而因利益之争激化了内部矛盾的对立性,成了事物早衰和消亡的起因;或者在内部斗争性已明显的垂死期和衰落期,因得到相生势力的大力补济而缓化衰老,使生存更长久;或者因相生势力过于丰盈,反而缩减了事物的发展历程和寿命,像温室里的花草那样、使其稍遇波折便导致内部破裂而消亡。  
【智慧的效益】  由此可见,并不是相生之势越多、相克之势越少,就越有利于事物的生存和发展。过犹不及,要本着中庸实用和防微杜渐的原则,分布势的强弱多寡生克,整体一盘棋,系统地对周围环境进行协调和治理。养而用之、利而取之、害则隔避而化之,使相益者生生不息,有害之物互相克制而抵耗和转化,并借此砥砺和发掘自身的潜力而成长。但也不能因此走向极端,一味地追求顺和、逃避逆势,单纯地界定善恶利弊去或扬或抑而不知合理地去转化,最终必会造成一定的遗漏和缺憾。所以,合理转化,用而无害才是根本。比如:水火相克不相容,但如果把水放在锅中,火就能把水烧热,二者的关系就变得相济相生了。并且,还有一种变化现象,如某些草药,生吃则补、熟食则泻;常温下水能克火,但火大无湿柴,在超高温或被电解状态下,水反而成了一种燃剂;在中国的五行生克变化理论中,被克之物如果过于强大,对相克者便成为一种反克现象。这说明随着势、物双方所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势的生克关系、人事之间的敌友关系也是会转化的。善恶同源,每种事物都占据着一些道德物势的潜能和资源,只要根据物势双方的需求关系的改变去转化,正确分配势(和非势的间接影响)的多寡生克去改变对事局的影响,就会改变周围原有的利害关系。所以,要以全面和辩证的方法对待这个世界,风物长宜放眼量,即有生克攻防之明、又有容忍涵养转化之法,使反因、顺因、生势、克势同样有益于人事的发展,达到一种人物和谐、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但往往在实际的相处中,没有取舍就没有显效,所以还是要有效地取舍的。只是我们在取舍的时候,不要只会简单地打破和抛弃,一定要在这种共存观念的前提下,学会以曲求直、以枉求全、用养结合的智慧。因有智慧的存在,以万物为师,让事物大大缩短了盲目性的偶然选择;因有智慧的普照,道法自然,让世界的选择性更广泛;丧失这种见识去取而不予、杀而不养,智慧只是一种对自然、也最终对人类自身的毒害。  
【一切成就于道德物势的周全】总而言之,每种事物的生成,都是道与德的促进,每种现状的存在,都是物与势的协调,每一次变化的产生,都基于道德物势中某一个或几个条件的动荡,而每一回人事作为的成败,都源于对双方的道德物势的认识和利用的正误。来源为因,发展为果,果又成为下一个发展的因,这样无限延伸和转化,使万事万物成就浑然一局。只有从每个事物的道德势的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其发展变化,才算是掌握了事物变化的根源。从其它方面和角度去认知事理,要么最后从属和回归于这种关系,要么只能造成更多的徒劳和损害。并且,如果不能顾全道德物势的存在,就会形成人事的缺憾:只知积养营求道德而不激发物的缘合发展之机和势的和顺,则时时功效难弘、不足以济用,导致穷困窘迫;苦心绝虑地投机钻营,苛求物势的事功而惘顾大道的兴衰往复和德的培育,往往是人事劳耗而适得其反或引发乱局。  
【人事需要统筹兼顾】  由此道理而生发,成功的人事要从四方面去把握。首先,定目标立意项时要求大潜力,即寻求和利用大道运行发展中存在的空间,使自己应运而生,占据巨大的需求量。在此前提下,营造良好的人事气氛,努力培育利于我人事发展的德,以招来者蜂拥而至;其次,寻求合作最优化。即择取最适合我人事需求和开展、易有效沟通和联合利用的最佳组合搭档,使人事更易于生成效益和具备更强劲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及发展潜能;再次,要防微杜渐于过程。在人事操作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留心,及时发现、阻断和转化敌对势力和有害事物的形成,消祸患于忽微和未萌之时。否则,一旦对立面道成德就、已形成了危害性事物,要消除它的不良影响,就要比有害因素未融合前的阻止付出更大的损耗和代价。同时,在每一次人事操作的过程中,都要关注细节和忽微的差别之处,积累有益的经验,寻求易于成功的特征,抢先一步抓住机遇,占据先机和主动去搏取成功,否则,一旦陷入被动,即将流入败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脱困,这就是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最后,合理控制、借助危机促励人事之能。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篇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也有一条利用“鲶鱼效应”刺激企业的自强和发展。不管面临的是益于我人事发展的生势、还是已形成的有害事物和克势,在人事操作过程中都要明确目标坚定方向,既不为生势的利诱而迷失方向、消磨斗志、走入图享安逸、目光短浅的歧途,又要不为危机所胁迫而偏离目标、畏缩不前。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化危机为契机,对人事进行创新和超越。一方面根据事物据有的道德物势,或限其于弱小来控制利用和转化它、或避开它的危害,同时促其运作使其早日衰竭,一方面利用它磨砺我的人事技能,使我自身也在在危难中迅速提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象克势的影响之二说的那样,在逆境中完成自我的发展和超越。  
【敬畏大道即成功】  大道永恒,客观如铁,而拥有了智慧的人可以上善如水。一旦明道智行,循道而作为,人事便无不成之功。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敢于争取行动的同时,心中时刻装着道德物势,才能简明扼要,让知识成为行动的指南针、成功的充电站。只有这样,才能怀着对大道的敬畏和探究审慎前行,精励事工,修行性情,兢兢业业,成就人生的久远。
2#楼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9:56:20 | 只看该作者
粗鄙之浅见,请有兴趣的老师批评指正!
3#楼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10:11: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十指轻快地划过,倾听历史的弦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师范大学论坛 ( 京ICP备07038780号 )

GMT+8, 2024-4-25 23:55 , Processed in 0.0442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