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论坛|北师大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07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推荐] 落叶有伤——从《说一叶知秋》谈开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0-4-14 14:3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生的悲喜剧是由于“命”和“运”连了起来。用一个数学公式罢,命+运=人生。连了起来,所以宇宙就陷入混沌了。混沌这两个字是没有法子解释的,“命”有人力作祟,“运”有自然力作祟,人力和自然力乱做一团,理想和现实互为牵制,是迸击,是消蚀,是挣扎冲突之外加上挣扎冲突,我们也许勉强可以拿颜色来象征它的面貌。你一定问我“混沌属于什么颜色?”那是……算了罢,什么颜色也是,本来就五颜六色看不清楚。 ——李健吾《说一叶知秋》   李健吾先生的散文《说一叶知秋》有种不可企及的成熟的人生况味。由一叶知秋,作者想到了“命”,想到了“运”,想到了自然与人力……他不留痕迹地写出自己的体悟,余下的只是让读者去品味。我不敢说我已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尽管我在心里对此文有着如此强烈的共鸣。   然而我知道,我自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成熟的文字的,至少现在是这样。我们所见到的那些体味人生的成熟、圆融的文字,都源自一种生命大潮中的起落沉浮。所谓“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作家在文中不是也说了这样的话吗?“譬如我多知道一点东西,一方面是‘求’来的,有人力在内,一方面也有‘悟’出的,得之于刹那间的。”这也是我所心存畏惧的地方。这样的“刹那”,可遇而不可求。那应该是怎样一种人生际遇的骤然降临啊!   同样是在一叶飘落的秋季,人与人有着不同样的人生体悟。有寂寥萧瑟的,像杜子美,他在凉风乍起、秋水泛滥的时节,感受到了“文章”与“命”的生成机理,所谓“文章憎命达”这个悲剧性的论题。类似的,像欧阳修,他在挑灯夜读的时候,听到一声声自西南而来的秋的音响,便由此引发了悲怆的人生感慨:“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样一个永远不可逃避的宿命!自然,也有达观的,像刘禹锡,在人人以为寂寥悲怆的秋日,却能独自使一只云鹤把心中的诗情引到碧空中去,那是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又如苏东坡,他在流落赤壁之时,与客泛舟之处,领悟到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有限生命之外的另一种永恒。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秋季,确切地说,是在自然之秋与人世之秋的交汇点上。它们有的沉郁,有的悲切,有的闲淡,有的昂扬……孰优孰劣,实在一言难尽。只是这种种敏锐的人生洞察,一定是需要有丰富的阅历才可以捕捉得到啊,何尝是我们这样的少年人所能望其项背的!它们是求来的,还是悟来的?是得之于刹那,还是得之于冥思苦想?我们不知道。但是我想,即使是一瞬间思想火花的闪现,它也应该是在这些哲人心中的火石上敲打了数十年。   那么,你羡慕这种深刻而传之久远的体悟吗?我说,我羡慕这种深情、这种才思,我奢求它,但绝不是现在。秋天有它哲思般的话语,但春天、夏天又岂能说没有。所以,我既爱读深沉而茫远的抒情散文,也爱读青涩宛转的初恋故事。我所追求的,我希望它是一种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的趣味。   然而我们传统的审美倾向,常常是否定了年青的自我。诗人以老自居,他们享用成熟的秋所带来的果实,却把春与夏的幼稚丢弃了。于是,烟柳繁华的青春年少,只换来“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恍惚之感,说不上是留恋还是悲哀,却没有允许它在人生的履历上有片刻停留。看一看千百年来诗人心中的韶华吧。“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是为了凸显那个“而今尽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新的自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在词人心中不知能否敌得过“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反正他所要叹息的是“悲欢离合总无情”,至于少年还是中年,都已不再重要了。至于那“人人尽说江南好”,在“只合江南老”的“游人”那里,他只有教诲你“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成熟的审美所造就的不光是成熟的中年。年青的王勃,出现在《滕王阁序》中,已经不再年青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他轻易地想到冯唐、李广,想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尽管他还只是“等终军之弱冠”那样的年纪,然而他的笔力,已经在他的实际年龄之上了。他文中的人生哲理,在老成人那里读来也不觉得浅薄。也正是得益于此,《滕王阁序》被传为千古名篇。于文学史,这是佳话。而于人生,这又是什么?是秋天的不期而至吗? 秋天的成熟、淡漠、萧飒,在年景与人生中,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年的秋天过后,春天仍会再至;而一生的秋天一到,就再也不能有下一个春日了。所以我说落叶有伤。也许这些叶子会伤感自己没能绿尽春和夏。虽然明年还会有绿叶,可毕竟那已不是自己了。   所以,有时我们不妨拿“人不轻狂枉少年”来“宽恕”自己,哪怕自己曾经是耽于享乐,或是风花雪月,或是百无聊赖,或是故作深沉……没有一个人的少年时代能够长久地给他心里带来成就感,无论他在年青的时候是多么勤奋好学、多么才高八斗,他总是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我。所谓“悔恨”,恰恰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少壮的时候再怎样努力,老大的时候也难免要伤悲的——这是时间与阅历编织出的索套。我们想要自己在回首人生时能无怨无悔,恐怕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不过,这“悔恨”也要看它是缘何而起的。假如它在你看来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那么你未必不会从年少轻狂中得到别样的滋养。因此,在我的拙作里,有几句词是这样的:“往事岂堪留,一去悠悠。纵为赋词亦爱愁。莫道不识愁滋味,光景无休!”等光景匆匆过去,我们连“强说愁”也求之而不可得了。
2#楼
发表于 2010-4-15 07:45:51 | 只看该作者
oh!magat!!!  
3#楼
发表于 2010-4-16 08:06:01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4#楼
发表于 2010-4-17 07:53:08 | 只看该作者
顶下再看  
5#楼
发表于 2010-4-19 07:53:27 | 只看该作者
顶下再看  
6#楼
发表于 2010-4-20 08:00:57 | 只看该作者
慢慢来,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师范大学论坛 ( 京ICP备07038780号 )

GMT+8, 2024-5-7 04:35 , Processed in 0.3953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